2022年,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聚焦习总书记提出的“三新一高”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总工办牵头,以工程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全年科技成果收获颇丰,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新申请课题4项,新发布标准5项、立项标准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撰写专著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
一、聚焦研发,“科技”助力市场开拓 围绕“三新一高”要求,在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引领下,公司科学谋划、勇于创新,攻坚技术壁垒,全年共参与申报省部级奖项9项。《城市困难立地防护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和《综合管廊绿色智能建设运维成套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综合管廊结构创新与绿色建造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安幸福林带地下空间综合体低碳型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获得中建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集中反映了公司在综合管廊及地下空间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为获得青岛上合国际枢纽港地下物流系统专题研究项目(680万)提供了极大助力。
二、锐意创新,“标准”助力行业发展 聚焦行业热点,完善行业规范,致力推动建筑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2022年共发布标准5项,其中主编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标准》(T/CMEA29-2022),参编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标准《工程废弃泥浆综合处理技术标准》(T/CMEA24-2022)、《分块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施工及验收规程》(T/CMEA25-2022)、《城市综合管廊供配电系统技术规程》(T/CMEA26-2022)、《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规划标准》(T/CMEA27-2022)。新申请主编标准4项,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标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碳排放计算标准》、中国建筑业协会标准《PPP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技术服务规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团体标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术语标准》和《矿山植被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程》,其中《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碳排放计算标准》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术语标准》已经获准立项。
三、多方联动,“课题”攻坚发展瓶颈 公司瞄准发展中的技术瓶颈,积极谋划相关科研课题,通过合作联动,全年共申报4项课题。 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建八局环保科技公司、西安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北京怀柔区八道河金矿尾矿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申报总公司及北京市课题《重金属矿山尾矿库安全处治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围绕解决中建系统存在的隧道超欠挖问题,配合中建八局申请股份公司重点研发计划《软弱围岩隧道精细化控制爆破技术研究》,联合山东大学已完成“中建云爆破”的动态设计软件,即将在中建系统内部推广应用;配合中建基础青岛公司申报总公司课题《既有地下人防空间改造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核心技术撬动青岛市地下人防改造再利用市场;配合中建基础青岛公司青岛7号线项目部申报中建基础课题《装配式地铁车站精益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凝炼成果,“论文”助力成果转化 通过专著、论文转化凝结科研成果,一方面提高行业知名度,一方面助力成果转化。 主编专著《城市综合管廊成套施工技术》,作为十四五重点出版书目之一,目前书稿已校验完成,等待印刷出版。系统梳理岩土工程绿色建造研究成果,在建筑技术杂志发表论文《双碳背景下岩土工程绿色建造理念与技术实践》(2022年第6期);与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策划《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工程咨询手册》、《地下工程绿色建造技术实践》2本专著,极大地提升了行业知名度。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公司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工作,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