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国际上存在有30年的时间,在国内的实践也有20年(自2014年以来开始大规模推广)。目前公用事业各领域涌现出许多PPP项目,医疗卫生领域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医疗卫生是一个具有高敏感度和复杂性的行业,其PPP模式的实践如何?怎样更好地予以运用?笔者将结合项目实践略作分析。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吹响了卫生健康行业推广PPP模式的前奏,只是当时在国家层面尚未大规模推广PPP模式。
医疗卫生行业的PPP项目在没有行业主管部门发布明确的实施指导意见的情况下,在既有政策框架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如河南省荥阳市人民医院PPP项目等,但也有一些PPP项目依然难以摆脱“以药养医、过度检查”的困境,“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未见有实质的突破。如何规范、实事求是地实施医疗卫生领域的PPP项目成为关注的焦点,也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向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已有的PPP项目实践,医疗机构的PPP项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公立医院基础设施PPP模式。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的责任,若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可以选择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融资、建设和养护管理,以平衡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公民医疗福利。社会资本投资人通过政府支付可用性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合理回报。这种模式下,社会资本不介入医院的核心医疗服务,项目合作期结束时,项目公司将医院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方。
公立医院委托运营模式。一些公立医院由于当地人才及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可以委托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医疗资源丰富的医院管理集团专业机构来运营。此种模式医院的产权和体制保障不变,政府将医院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授予社会资本,并对医院的委托运营进行监管。公立医院本身是非营利的,政府向社会资本方支付基于绩效考核的运营管理费。
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特许经营模式。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它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改善医疗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社会公平的一种实现形式,是财富主动再平衡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引导,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未来医疗机构中达到50%左右的占比。
私立营利性医疗机构特许经营模式。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并报卫生行政部门核准,自主经营,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此等机构多由个人出资或者合伙、合资兴办。此种模式下,政府以特许经营权授予方式授权营利性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经营、自主定价,也可以按照政府指导价为医疗社会保险的参保人群提供医疗服务,还可以按政府的要求和标准提供特购服务项目。此类医疗机构未来将在总体医疗机构中占比达到20%至30%的水平。
公立医院特许经营模式。在过去几十年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些公立医院在品牌、技术、人才、经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成果,在群众中形成了优秀的口碑,非常具有商业价值。从市场角度,为发挥公立医院的经济外部性,将公立医院多年积淀下来的价值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可以将公立医院的品牌、技术和人才特许给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以推动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对于给予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特许经营权,可以免费供其使用;对于给予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特许经营权,以合同的方式约定特许经营权价格,由营利性医疗机构将特许经营使用费交给财政。
医养结合型PPP模式。这种模式是几种PPP方式的组合体,一般是项目里包括一个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或者会含有养老地产。其中医疗机构可能是公立医院,也可能是私立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公立医院一般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私立医疗机构一般为公立医院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投资人的投资回报主要从养老项目或者养老社区地产开发上获得。医疗机构是整个项目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整个项目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对项目的消费人群具有特殊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进展阻力很大,这里面有顶层设计的问题,也有实施路径的问题。从中央决策层的指示精神来看,医疗体制改革将向纵深发展,而PPP模式是重要的实现方式,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PPP项目会逐渐增多。国家卫计委正在起草卫生健康领域PPP实施指导意见,可以预计卫生健康领域的PPP项目将会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建设报)
|